孙东辰:技术筑基 生态赋能 重塑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底座

中教全媒体 张晓蒙
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克斯康开创性地将工业级数字孪生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构建起覆盖硬件、软件、数据的三层教育适配体系。其核心创新在于:通过模块化拆解百万级精密设备、SaaS化部署263款工业软件、实时对接产线数据更新教学案例。

海克斯康大中华区教育生态事业部总经理 孙东辰

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克斯康开创性地将工业级数字孪生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构建起覆盖硬件、软件、数据的三层教育适配体系。其核心创新在于:通过模块化拆解百万级精密设备、SaaS化部署263款工业软件、实时对接产线数据更新教学案例。该模式已赋能100+院校,形成四链融通机制——技术链转化为课程链、产业链对接人才链、创新链反哺教育链,为工业4.0时代提供了可复制的产教融合新范式。

四链融通机制下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

中教全媒体: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海克斯康教育板块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业务情况有哪些?

孙东辰:海克斯康集团是一家全球化科技型上市公司,主要聚焦于“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两大核心领域。海克斯康大中华区的总部设在青岛,大中华区的发展路径是“Global+Local”,其旨在将全球工业化技术引进来,并根据国内当前的实际应用场景进行技术细分,优化成适合本土化应用的技术。海克斯康作为头部科技型企业,一直希望将所掌握的技术应用到教育端,因此在教育方面希望能够打造一个“点线面式”的教育生态,构建“政、行、企、校”四位一体的平台,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科技链”四链融通。

近20年来,海克斯康已与超过100家院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并且辐射范围从研究型本科到应用型本科再到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从维度、模式、深度、内容等方面探索校企合作的实施路径。目前,海克斯康与院校合作的主要的方式有两条路径:一种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主线,将产业中的实际案例、技术等内容转化为课程,完善其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等。另一种则是通过产学研的合作路径,以科研合作为基础,借助于强大的技术资源和院校外脑展开技术层面的融合。

拆解技术模块打造教育适配体系

中教全媒体:海克斯康提出“双智战略”(智能制造+智慧城市),该战略如何重构职业教育技术底座?

孙东辰:海克斯康提出的“双智战略”——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其在教育领域打通学校与产业之间“最后一公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驱动。

一是技术底座前移。将一线智能工厂中所涉及的工业技术按照教学需求进行拆解和封装,形成一系列教学模组,之后将教学模组与一线工作内容进行数据融通,从而确保学生所学到的就是产业级的一线工业技术。

二是提升职业紧密度。通过剖析当前各类职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如智能制造工程师、智慧城市运维工程师等,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技能密切对接,从教学中提升职业紧密度,以最终岗位为教学标准进行学习和考核,最终实现“学什么、考什么、用什么”,从而缩小产业所需技能与教学所学技能之间的差距。

三是共建生态底座。海克斯康希望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双智赋能中心”以及“双智方案中心”,将所有先进的技术纳入到中心里来,让每一个区域的教师与学生都能够通过现场工程师或者产业学院等载体接触和学习到先进的技术。

中教全媒体:结合当前国内教育的发展现状,海克斯康认为校企合作的核心突破口在哪?

孙东辰:海克斯康在产教融合方面致力于构建起“政、行、企、校”四位一体的生态闭环。因此,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从企业端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

一是以标杆项目为切入点,与院校深度合作打造真实产业场景与模块的“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相关的产业学院。

二是以产业链为连接点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海克斯康将智能检测、数字孪生等核心技术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与院校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标准,构建从实习实训到专业认证再到就业的全链条培养路径,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学习到覆盖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技能。

三是以生态网络为覆盖面,搭建“政、行、企、校”协同平台。在政府的牵引下与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建相关产业基地,推进产教融的深度合作。如海克斯康在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政府的牵引支持引导下,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合作,共建了数字化精密检测与智能制造技术中心产教融合基地,并以院校为主导,提升相关产业数字化转型协同服务能力。

四是多方共赢,创建共同体可持续发展合作机制。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协同开展企业共享知识产权,让企业获得人才和技术支持,帮助政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形成良好合作生态体系。通过点线面的结合生态化发展的模式,找到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的融合点,突破校企合作“校热启冷”的现实难点,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最终达成“职教长技能、产业增动能、人才展宏图”的共赢局面。

中教全媒体:海克斯康集团的业务范围较为广泛,自身也涵盖了很多实践案例以及实践经验,对于这些经验有哪些转化路径去赋能学校的育人工作?

孙东辰:海克斯康在行业内深耕的20年里已与超过100家院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所合作的院校类型包含了研究型本科、应用型本科、高职类院校、中职类院校、技工类院校等。如与清华大学合作联合共建的工程训练中心,每年可为清华大学工科类专业2万余名学生提供精密检测和质量控制相关技术的实习实训。与中国计量大学自2008年起至今联合成立的海克斯康班,每年都会遴选30名大四学生到海克斯康进行实习,根据学生不同偏好将被分配在科研部门或应用类型部门进行一线实习,实习结束后也将有机会留在实习单位工作。另外与职业本科院校的合作则是通过构建产业学院,并设立“六个中心”保证运行机制,在师资、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促进育人。

聚焦行业发展从师资队伍到人才培养体系培育符合时代的能工巧匠

中教全媒体:就当前的发展来看,您认为未来的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对此,海克斯康有哪些应对举措?

孙东辰:就当前发展来看,智能制造是一个前沿领域,且已构建出了“制造业闭环”的形态。所谓闭环就是从设计工程到生产制造到计量检测再到质量控制,打通了离散型制造业的四个环节,从而形成了“制造业闭环”。未来,我们认为智能制造业的发展会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智能化、数字化以及集成化,而这三个特点也对应了当前所细分的三个领域,即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以及工业软件。对于学校而言,如何实现“教随产出”是学校重点关注的内容,近年来,学校也一直在构建专业集群、提出交叉学科的概念,目的就是要紧密贴合产业发展,将前沿的技术、产业变化融进育人工作当中。因此,海克斯康作为头部企业在这过程中也要肩负起育人责任,发挥自身优势,以产教融合为路径,将实际技术与应用融进育人工作中,为教师们提供更多的课题,从而接触到前沿技术,并将前沿技术进行转化,形成学生可用的专业课程资源以及实习实训场景。

中教全媒体:海克斯康是如何助力教师提升对产业实际生产领域的认识的?又是如何助力教师育人工作的?

孙东辰:海克斯康通过“岗、课、赛、证”四个维度,助力教师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求贴合产业岗位需求做到“教随产出”,因此作为产教融合合作企业要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渗透,将产业端的实际场景和技术应用进行提取,与教师共同打磨,制定出不同形式的课程资源与教材资源,用于人才培养。

除了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会更多的关注创新性以及技能类赛事项目。在比赛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能够将前沿课题、前沿技术融入到赛事当中,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对于证书,海克斯康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证书体系,并从多个层面提供相关认证。首先实验室认证,以学校为认证基础,达到海克斯康所建设的实验室标准即可获得相关认证证书。其次是教师能力认证,其条件允许,便可进实验室进行人才培养工作。同时也会有工程师等级考核,进行工程师等级认证,涵盖内容涉及精密检测、质量控制、设计工程、生产制造等方面,全方位助力教师能力提升。另外还有学生技能认证,通过技能考试学生便可得到相关技能认证,有助于其今后职业发展。

中教全媒体:海克斯康未来在教育领域将推出哪些创新的产品或服务?

孙东辰:从产品角度而言,海克斯康将从硬件和软件等方面持续结合产教融合的发展做产品的升级与迭代。将延续“Global+Local”的发展战略,持续吸收全球先进的工业技术并进行转化,深度融合中国教育场景,并将在教学实训型以及虚拟仿真等领域发力。

未来将聚焦生产“仿真化、虚拟化、小型化、云化”产品。如‌开发的全息测量仿真教学系统,其支持虚拟测量实训,还原真实工业场景;首创的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开发的数控五轴模拟训练机,其支持虚拟加工,该产品已获得全球工业大奖并已反哺全球市场。

在软件方面,海克斯康将通过‌教学资源数字化‌,推动课程体系、实训任务全面转向数字形态。并引入汽车、航空、电子等相关产业链的工业真实案例,联合头部供应链企业构建“行业产教共同体”,促进教学资源向产业需求转化。另外,海克斯康将会对现有的108类263款的工业软件进行“云化”处理,从优化成本、共享算力等方面为合作院校提供便利,在有效节约采购成本及更新成本的同时能够提升运算效率和工作效率。

持续布局智能制造领域将工业技术不断转化为教育新动能

中教全媒体:将全球化的技术本土化是海克斯康所擅长的,那在技术、产品反哺全球市场方面有哪些规划?

孙东辰:2025年教育部明确了要以东盟、中亚为优先合作区域,推进“教随产出”模式,服务国际产能合作需求,作为“职教出海”的重点方向。当前我国正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进行转化,在光伏、新能源、电子等行业都在进行全球化布局,因此在工业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也亟需配套的高技能人才进行助推。海克斯康作为全球化领先企业,近两年来以国家政策为指引,与多所院校达成深度合作执行“职教出海”项目,如与匈牙利教育部达成新能源领域的出海项目;在东盟国家围绕电子行业领域做相关职业教育出海项目等。海克斯康在欧洲地区深耕多年,在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及地区建有工厂并且有诸多的战略合作伙伴,因此对于“职教出海”有着先天的土壤和优势,能够与合作伙伴建立起人才互通关系。

中教全媒体:未来海克斯康大中华区教育生态事业部有哪些重点规划?

孙东辰:对于未来发展,海克斯康大中华区教育生态事业部将聚焦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持续深化国际战略,构建全球化教育生态网。坚持“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以数字化技术为纽带,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双轮驱动,充分发挥全球化优势,主动服务“教育出海”,在校企协同、数字化转型以及标准输出等方面发力,并从办学条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职业资格认证等维度持续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和全球产业布局。

二是持续关注新兴领域动态,加强新兴领域产教融合布局。如人工智能领域、智能制造领域、半导体领域、具身智能领域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技术技能认证等多维度产教融合合作模式的探索。

三是深化“政、行、企、校”四链融通的平台构建,打造产教融合新范式。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两点:首先是将合作单位矩阵化,通过分层协同的方式将合作价值不断延伸。如面向科研型本科院校要依托联合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合作形式,强化技术研发人员的人才培养,进行成果转化形成闭环。面向职业院校,则要以产业学院为基础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构建区域产业闭环生态。其次是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做突破。在纵向方面:从技术层,要在工业软件的技术侧向教育侧进行转化。对于人才侧就要构建企业输送桥梁,达到精准适配+终身职业发展的目标,从而实现产业人才的画像系统。从生态层,海克斯康希望能够打造产教融合数字化平台,让每个合作单位(企业、院校)都能在平台中找到适配的项目或人才。在横向方面:区域和行业覆盖面更广,如依托产业学院或公共实训基地将区域内更多的产业融进来,进行行业拓展,将不同行业的供应链都涵盖进来,形成技术、人才、产业的闭环。通过以上方式,海克斯康最终想要形成高校输出创新技术、职业院校输送适配人才,最终反哺海克斯康进行技术迭代、市场扩展,形成自我造血并持续进化产教融合的自驱体系。

总体而言,海克斯康的教育生态是以工业级技术为底座,全球资源为纽带,区域需求为靶心,构建国际化、数字化、生态化的赋能体系,将工业技术转化为教育动能,打通国际认证和区域系统,真正做到为供应链输送高技能人才。

中教全媒体:以行业视角来看,您认为未来所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技能或能力才能使学生的职业发展走得更远?

孙东辰:随着社会发展,当前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不断的在更新迭代。与以往不同,当今时代对于学生的要求除了学好基础知识外,对于新兴领域工具的运用也提出了要求。以智能制造为例,其未来产业发展具有智能化、数字化、集成化的特点,对于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能力就需要从不同方向上进行发展,首先就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能力,如机械类学生除了要懂机械外还要懂算法、懂电子、懂电气等,去实现知识跨界。而多方向的发展需要自身具备宽阔的视野,将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拓展自身的实习实践,以实际项目或工作来提升自身的技术技能,挖掘自身能力,从而不断延伸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

海克斯康通过“技术筑基+生态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构建了可持续的发展范式。一方面,将工业级数字孪生技术模块化拆解为教学资源,通过部署263款工业软件、实时对接产线数据,实现“技术链—课程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融通。另一方面,以“政、行、企、校”协同平台为载体,打造覆盖本科至职教的立体化合作网络,形成“标杆项目引领、产业链贯穿、生态网覆盖”的产教融合闭环。面向未来,海克斯康将持续深化全球化布局,通过仿真化、云化产品升级教学体系,推动“职教出海”标准输出,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数字化思维和集成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以工业技术为底座、以生态协同为纽带、以区域需求为靶心的教育模式,不仅破解了“校热企冷”的产教融合难题,更将为智能制造产业升级提供持续的人才动能和创新支撑。

请扫码关注数字化经济观察网
责编:左右
参与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