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模”大战到“千体”竞争,人工智能技术从理论走向大规模应用阶段。当前,市面上不缺乏智能体,但缺少能够提供满意服务的智能体。酷开科技CEO王志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好的智能体必须能够服务于用户,而不仅是为用户提供一个工具。
推出国内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开放全球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平台OpenLoong、建设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一年来,国地中心在建设开源生态、促进产业发展、拓展应用场景等方面率先做出革新突破,并形成示范效应。
4月25日,百度在武汉举行Create 2025百度AI开发者大会。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就"模型的世界,应用的天下"主题发表了近60分钟的演讲。除了上新一系列AI模型及应用外,他还分享了对应用落地、多模态、智能体等方面的看法。
2025年恰逢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理念提出20周年与《巴黎协定》签署10周年。“京东方在此时推出可持续发展品牌,既是对‘双碳’目标的积极响应,也是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企业基因的重要实践,为半导体显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是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引擎。”冯强表示。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王江平表示:医疗健康AI应用必须通过全面体系化的渗透策略——让对齐法则深入技术架构、数据集建设、医院管理、患者知情、行业监管等环节,才能确保AI始终服务人类,实现从“高效工具”到“可信伙伴”的跨越。
通过技术解耦推动设计范式的根本性转型,芯片设计企业得以剥离对制造、化学材料相关的信息的依赖,而只需聚焦于电流、电压等与电子相关的信息或者是0/1的逻辑信息,从而更加专注于使用更先进的工艺打造功能更复杂的芯片。
人工智能(AI)和能源正在构建新型“伙伴”关系。全球咨询机构Indigo Advisory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AI在能源领域的潜在应用已经达到50余种,全球有上百家企业推出“AI+能源”产品,相关投资超130亿美元。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6年,能源领域对AI的需求将较目前翻番。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2025年4月11日,华为公司副总裁、中国云业务部部长张修征在华为云产品技术发布会上抛出了这样的观点。
杨杰指出,作为网信领域的中央企业,中国移动将算网基础设施作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重点领域,创新提出“算力网络”原创性理念,并围绕“算力多元化、算网一体化、全域AI化”三个关键方向强化产业实践,推动算力成为一点接入、即取即用的社会级服务。
加载更多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