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我国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地灾防治体系,北斗监测精度可达毫米级
IT之家
5月12日消息,2025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七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据央视网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今年全国极端气候事件多发,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旧严峻复杂。然而,我国通过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已成功实现对重大灾害隐患的主动防治。
据自然资源部介绍,我国目前已有10多颗遥感卫星投入重大自然灾害防控工作,涵盖光学卫星和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自2020年起,自然资源部门利用这些卫星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工作,至今已在全国范围内识别出4.6万多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遥感技术研究所所长葛大庆表示,在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省份,大型隐患识别的正确率可达80%,为地面调查难以到达的地区提供了重要支持。
据IT之家了解,在卫星识别风险源后,航空无人机的低空观测可进一步提升识别精度。结合地面调查,我国能够精准确定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通过卫星、无人机和地面调查的协同作业,我国实现了对重大灾害隐患的主动防治。
近年来,我国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了北斗滑坡监测仪、泥位计等传感器,实现对地质灾害风险的实时监控。其中,北斗滑坡监测仪的地表形变测量精度可达毫米级。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份建设了自动化监测台站,覆盖7万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责编:左右
免责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邮箱:gaochanggong@szw.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