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无人配送战场,自动驾驶降维的边界在哪里

HD Auto 东篱
行业数据表明,2022年中国即时配送订单超过400亿单,市场规模达到约2000亿元。末端配送工作需要大量配送人员以高频次、小批量的方式进行,成本高、效率低,因此自动驾驶将进一步挖掘出配送领域的巨大市场潜力。

近日,中国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接连宣布和无人配送公司新石器以及美团达成战略合作,以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在配送领域的商业化落地应用。

在2021年9月,文远知行WeRide通过与江铃汽车、中通快递开展战略合作,进入同城货运领域。而当月下旬,驭势科技也发布面向城市服务的L4自动驾驶解决方案UiBox及首款落地产品UiBox无人配送车。

当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需求不断增强,势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玩家进入到无人配送这个赛道,只是短期来看,它在国内似乎并不是一门好赚钱的生意。

无人配送国内短期水土不服

Nuro的出现打开了城市物流和无人配送的赛道。

“软银巨资入股Nuro,对大家的震动很大,可能是指出了慢速自动驾驶落地的道路。”一家与Nuro有过接触的中国投资人对HD Auto表示。

2016年,前谷歌无人车团队首席软件工程师朱佳俊与谷歌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负责人、首席工程师Dave Ferguson出走,创办了用于载物的自动驾驶公司Nuro。

2019年获得软银9.4亿美元的注资,创下自动驾驶独立初创企业的单轮融资记录。

从技术上来说比无人驾驶载客服务更简单,30-40千米/小时这一更低的速度对于传感器和算法的技术要求是有所降低的,成本也更低,利于商业化落地和推广。

行业数据表明,2022年中国即时配送订单超过400亿单,市场规模达到约2000亿元。末端配送工作需要大量配送人员以高频次、小批量的方式进行,成本高、效率低,因此自动驾驶将进一步挖掘出配送领域的巨大市场潜力。

然而,不少投资人和创业者并不看好中国出现一个类似Nuro的企业。

首先就是中国应用场景的缺乏。Nuro被软银砸下近10亿美金的原因除了团队,还有已经和全球最大的生鲜连锁超市Kroger达成合作,国外人力成本高,且线下商超送货上门的需求更大。

而中国所对接的并不是这类商超,而是顺丰、三通一达等快递公司、京东物流、菜鸟网络等电商物流平台,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以及达达专送等业务是对于自动驾驶的城市配送更有需求的。

现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并不算高,外卖和快递人员的人工成本比欧美国家低不少,短期来看无人配送车辆的价格必然超出甚至可能是远远超出现在的人力成本,这些金主暂时没有特别强烈的需求,市场暂时很难打开。

换言之,在国内,要想成为Nuro,所能够获取的利润并没有在美国那么大,大概率是成为已有快递公司的技术提供商,更何况菜鸟、京东以及美团都在研究自己的自动驾驶配送技术,或者有针对性的战略投资。

但是Nuro这样的配送或者说城市物流服务,开展业务需要进入城市开放道路。相较于美国宽松的路测法规,中国对于这一块的政策法规制定仍需完善。

当然国内自动驾驶公司的尝试都在进行中。截至2023年2月,新石器无人配送车累计交付部署车辆超过1000辆,配送逾200万单。

而美团的无人配送车也在2020年初开始在北京、深圳等多地进行常态化运营。据了解,截至2022年年底,美团自动配送车已累计为用户配送超277万单。

目前来看,这样的成绩单并不难看,但也同样并不亮眼,仅美团一家,在2021年的日均订单就达4000万单,无人配送试运营杯水车薪。

降维打击的边界在哪里?

在与美团的合作中,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兼CEO彭军表示:“自动驾驶技术正在深刻变革未来出行运输,未来三至五年,是自动驾驶技术在各个应用场景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节点。”

而更早些时候,远知行CEO韩旭就表示,未来谁掌握真正的自动驾驶平台化技术,谁就会是王者。拥有这种强大技术能力的自动驾驶公司,将可以实施降维打击。

在他看来,今天做低速、慢速物流园区的企业,很有可能在未来3-5年内被一个强大的、占据战略市场的L4级自动驾驶公司降维打击,这是可能发生的事情。

然而,这样的降维打击不会是无限扩张的。

在一部分无人驾驶公司表态自动驾驶在2021年进入了下半场开始,商业化运营和规模化的推广成为新的主旋律,但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CEO吴甘沙之前就曾告诉HD Auto,大批量上市要么是辅助驾驶,因为辅助驾驶的出错成本是可控的,因为有一个司机在车上。

“如果它是无人驾驶,你一定要把今天的开放、无边界、不收敛的问题,变成有边界和收敛的问题,不然它是不可能实现无人驾驶的。”

边界,其实就是场景。

无人驾驶技术的落地场景无外乎这些可能:无人驾驶出租车、自动驾驶干线物流、有限场景的自动驾驶运营(包括园区、矿区、机场、景区等)以及相对低速的自动驾驶外卖车或快递车。

当然进一步来说,L2+的自动辅助驾驶正在成为降维打击的重要目标。

随着自动驾驶行业尤其是Robotaxi的造血能力不算被质疑,初创企业扩展边界,增加应用场景已经不是新鲜事。

只是现阶段的自动驾驶行业处于瓶颈期,各家初创企业也都在尝试突围,只是一味的扩张边界或者东一棒子西一榔头盲目落地其他场景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反而容易失去方向。

另一方面来看,大而全的场景布局也是无奈之举,在有足够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企业广撒网可以保证自己不掉队,反之,缺乏资金的公司更适合收缩战线,将原本的优势场景深挖潜力,夯实基础,静待时机。

要活下去,就要明确自己的位置,然后找到属于自己活下去的方法。

请扫码关注数字化经济观察网
责编:高蝶
参与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