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监督平台方案
摘要
聚焦纪检监察领域数字化转型,通过建设“大数据监督平台”,响应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数字纪检监察体系建设要求,构建“市级主建、县级辅建、全域应用”的智能化监督体系。平台以“1+5+1”总体架构为蓝本,整合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打破数据壁垒,推动监督与办案“双轮驱动”,实现纪检监察数据资源向监督效能的深度转化。平台建设目标明确,一是整合监督力量,打造“四项监督”数字化协同平台,促进技术、业务、数据融合,形成监督治理闭环,实现监督工作系统集成与协同高效;二是精准发现问题,通过集中化、规范化管理信息资源,强化数据分析利用,主动精准发现各类苗头性、倾向性、隐蔽性问题,及时科学处置,有效纠治“四风”及腐败问题;三是强化自我监督,以信息化监督管理平台压实纪检监察系统内部自我监督责任,全面、准确、动态反映干部队伍履职及遵纪守法情况,解决“灯下黑”问题。
平台建设内容丰富,涵盖三大板块。大数据监督板块以大数据资源中心为底座,构建监督模型,拓展监督覆盖范围,推动模型迭代升级,实现灵活定制专责或专题监督;政治生态辨识监督板块综合研判评估政治生态,压实主体责任,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四大体系”监督管理板块分解各类监督工作责任、任务、目标,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形成线上预警提示、督查督办、考核评价、统计分析等机制,推动“四大体系”落实,压紧压实自我监督责任链条。
成效
系统拥有上万名用户余人,搭建50多个监督领域500多个监督模型,发现数万余条疑似问题,推动系统数字纪检行业进行立案、组织处分、挽损等多项成效。推动住建、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等行业进行深度系统治理,成为数字纪检业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大数据监督平台聚焦于纪检监察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旨在通过先进技术和创新实践提升监督执纪执法效能,其建设与应用成果显著,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创新点:
技术赋能:云计算+大数据实现监督智能化跃迁。
机制创新:“线上+线下”双轨制压实监督责任。
生态构建:三级联动机制打造全域监督共同体。
背景
大数据监督平台建设是在相关建设任务指导要求下全面规划和设计,适应全国纪检监察业务的承载,具备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复制。充分依托数字纪检监察基础设施,以五个数字业务应用为牵引构建大数据资源中心,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向监督、办案“双轮”发展,真正把纪检监察“数据宝库”转化为监督执纪执法工作效能。
目标
大数据监督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多种技术坚持问题导向,大数据监督平台着眼“立梁架柱”整体布局,开展大数据监督平台项目建设,渐进整合集成各类监督平台,实现从“零敲碎打、各自为阵局部应用”到“综合集成、互联共享、深度融合”转变,全力推进大数据监督、政治生态分析评价、“纪检监察干部”监督管理、监督再监督应用工作。整合监督力量的需要。探索打造纪律、监察、派驻、巡察“四项监督”数字化、多层级协同协作平台,强化系统对接、服务对接、资源对接,促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监督工作常态化、近距离、多角度、可视化、规范化,推动形成“发现—整改—检视—完善”的监督治理闭环,实现监督工作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形成监督综合优势与整体效能,不断提升监督质效。
以精准发现问题为需要。着力破解数据壁垒、数据“孤岛”的问题,将信息资源集中化、规范化管理,强化数据分析利用,主动精准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隐蔽性问题,科学处置问题,有效纠正问题,抓早抓小,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推进作风建设,有效解决由风及腐、由风变腐、风腐一体的突出问题。
强化自我监督的需要。坚持刀刃向内、震慑常在,以统一的信息化监督管理平台,压紧压实纪检监察系统内部自我监督责任,全面、准确、动态反映评价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履职尽责、遵纪守法情况,以更严的监督约束解决“灯下黑”问题,助推建设一支守其白、辨其黑、洁若玉、坚如铁的纪检监察铁军。
建设内容
大数据监督平台主要包括数据平台、模型工厂、流程处理、问题分办管理、数据上报、政治生态辨识、政治生态分析、政治生态评价、单位画像、干部画像等内容。大数据监督平台,重点围绕“十大领域”,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多种技术坚持问题导向,建立监督模型,构建“主动发现问题、科学处置问题、有效纠正问题、督促整改问题”的监督闭环,实现高质高效分办分发、快速精准核查。建立全员建模工作机制,逐步拓展大数据监督覆盖范围,推动大数据监督的模型不断迭代升级,实现可灵活定制专责或专题监督,切实推进监督工作提质增效。大数据监督板块基于海量涉及政务、公权力行使等数据资源,以大数据监督为底座,工具化构建监督模型,探索建立一条信访、巡察之外的主动监督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隐蔽性问题新路径;建立全员建模工作机制,逐步拓展大数据监督覆盖范围,推动大数据监督的模型不断迭代升级,实现可灵活定制专责或专题监督,切实推进监督工作提质增效。
坚持“政治生态”监督理念,通过设置的指标对某一地区或单位进行政治生态分析,指标体系可灵活调整。大数据监督发现的问题数据,经处置后辨识进入政治生态指标体系,为政治生态辨识监督提供线上数据支撑。在系统内为纪检监察室、巡察机构开放数据录入接口,由其将线下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及处置情况录入系统,并辨识进入政治生态指标体系,为政治生态辨识监督提供线下支持。结合线下监督检查巡视巡察、审查调查发现处置问题情况,辨识各主体单位问题,综合研判评估政治生态,压实主体责任,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着力贯通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采取“线上+线下”的监督方式,持续推动解决群众身边“可视”“有感”腐败和作风问题,对整体-局部的政治生态进行综合研判;
按照自我监督“四大体系”要求,通过设置的指标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机构)压紧压实自我监督责任进行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可灵活调整。从大数据监督和政治生态发现的问题数据,为“四大体系”监督管理提供部分数据分析支撑。“四大体系”主要分解主责监督、专责监督、职能监督外部监督的工作责任、任务、目标,线下录入监督检查、追责问责、以案三促工作落实情况,形成线上预警提示、督查督办、考核评价、统计分析,推动“四大体系”落实,压紧压实自我监督责任链条。
实施成效
大数据监督平台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监督效能提升,通过整合各类数据资源,打破数据壁垒和“孤岛”,将信息资源集中化、规范化管理,并强化数据分析利用,能够主动精准地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隐蔽性问题,有效解决了传统监督模式下问题发现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实现了从被动监督向主动监督的转变。
构建监督闭环,探索打造纪律、监察、派驻、巡察“四项监督”数字化、多层级协同协作平台,强化系统对接、服务对接、资源对接,促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监督工作常态化、近距离、多角度、可视化、规范化,推动形成“发现—整改—检视—完善”的监督治理闭环,提升了监督工作的系统性、协同性和高效性。
促进自我监督,坚持刀刃向内、震慑常在,以统一的信息化监督管理平台,全面、准确、动态反映评价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履职尽责、遵纪守法情况,压紧压实纪检监察系统内部自我监督责任,有效解决了“灯下黑”问题,助推建设了一支守其白、辨其黑、洁若玉、坚如铁的纪检监察铁军,确保执纪执法权力不被滥用。
推动行业治理优化,推动住建、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等行业进行深度系统治理,通过大数据监督发现的问题,促使相关行业部门深入查找制度漏洞和管理薄弱环节,加强整改落实,完善制度机制,提升了行业的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降低监督成本,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实现了监督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减少了人工监督的工作量和成本,同时提高了监督的覆盖面和精准度,能够在有限的资源投入下取得更好的监督效果。已经成为客户在数字纪检业务上必不可缺的“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