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具身智能机器人十大发展趋势

世界人工智能博览会
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纳入「十四五」智能制造升级重点任务——这标志着「AI算法+实体机器人」的融合技术,正式从实验室的「概念验证」阶段,迈入产业应用的「规模化落地」关键期。

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纳入「十四五」智能制造升级重点任务——这标志着「AI算法+实体机器人」的融合技术,正式从实验室的「概念验证」阶段,迈入产业应用的「规模化落地」关键期。

在市场端,机器人亿元级订单和国产灵巧手占据全球市场的情况开始出现,而在高自由度灵巧手细分领域,以「灵心巧手」为代表的全球高自由度灵巧手领军企业,也实现了出货量领先(月订单过千),80%的全球高自由度灵巧手市占率,居行业首位。这些信号共同表明,2025年已成为具身智能迈向产业应用的元年。

从政策端到市场端,「具身智能」大踏步向前,已经成为未来产业培育的重点方向,我国具身智能技术与应用己走在国际前列。

以下为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上发布的《2025具身智能机器人十大发展趋势》全文。

01

物理实践、物理模拟器与世界模型协同驱动的具身感认知。

物理实践是具身智能的本质,物理模拟器可以构建高保真的训练环境,世界模型可以提供环境当中比较本质的内部特征。三者融合既可以保证丰富、有效、真实的环境,也可以用于训练具身智能机器人与环境的接触和非接触交互的感认知能力,为其决策和控制奠定基础。

02

多层次端到端的具身决策。

由多模态大模型启发的,具有数理基础的认知与规划研究,与生命科学家的成果融合,并与实时的控制模块融合,可以显著增强具身智能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下的泛化性和实用性。

03

融合多领域技术的具身智能控制。

从控制角度来看,可以融合模型预测、强化学习和生命科学的具身智能控制。一方面可以把模型预测控制的动态优化能力,把强化学习自适应决策融合起来,更进一步的与生命科学的冗余多环路控制机制相融合。这样的话,可以更加让具身智能机器人向人发展,实现具身智能的新控制,提升其在新环境当中的适应性和高性能。

04

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设计。

通过对于电机、减速器、驱动器、结构、连接件和材料的统一优化,同时与工材领域的科学成果相结合,在物理模拟器当中实现硬件与控制策略的协同优化,可自动探索任务中实现最优的具身智能的机器人设计。

05

高度协同与动态适配的软硬件一致性。

具身智能机器人需要软硬件的一致性,在硬件开发的阶段需预置适配算法的接口规范,在算法的设计当中又会内嵌物理约束,就是软中有硬,硬中有软,并且通过联合仿真验证,就是有软有硬的情况下,让系统更加保持一致,让软件模块更加接近硬件,让整体系统更加符合我们的软硬件一致性的期望。

06

具身智能机器人“大工厂”。

在仿真环境当中实现自然语言交互、环境生成、机器人本体设计、决策-控制算法以及软硬件一致性算法等研发,让他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且反复进化。这样的系统可以根据性能和需求实现快速设计和实现高质量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为社会服务。

07

构建大规模高质量具身智能数据集。

基于物理实体采集与仿真合成构建大规模高质量具身智能数据集。这里高质量是一个关键,关于大规模,科研的期望是让它规模要变小。同时可以显著提升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本体构型优化、多模态训练效率及跨场景策略迁移能力。

08

融合多智能体协同机制。

具身智能机器人集群及与人协同的发展,融合多智能体的协同机制,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集群。同时不断提升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安全性,及其与人的共情能力,让具身智能机器人真正走向我们,真正走向人类,成为人类的朋友。

09

跨学科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开源社区。

首先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发展需要信息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数学物理科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协作,将在全球范围内聚集各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和工程人员,促进具身智能领域的技术探讨,助力产业链的上下游深度融合和协作发展。

10

面向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安全评估与伦理建设。

通过行为规范验证、决策可解释性分析,和数据安全性研究等,能够确保建立面向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安全评估体系和伦理规范。确保在复杂开放环境中决策的可靠性、可解释性以及行为的安全性,这才使得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够走向我们的服务行业。

这十大技术趋势中,前七个主要聚焦具身智能单体发展——从感知、决策、控制,到设计、研发及数据支持,全方位提升单体机器人的性能与智能水平;后三个趋势则着眼群体智能,通过多智能体协同、开源社区合作及安全伦理建设,构建更完善和谐的具身智能生态系统。相信在这些趋势的引领下,具身智能未来将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更多惊喜与变革,推动各行各业迈向新的发展高度。

请扫码关注数字化经济观察网
责编:左右
参与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