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攻防视角下的资产安全运营策略
电力行业作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领域,网络资产面临的攻击威胁日趋复杂,如勒索攻击、供应链攻击、定向渗透等。传统资产安全管理存在“重静态盘点、轻动态攻防”的局限性,缺少资产自动校核等有效手段,难以应对实战化攻击。从攻防视角构建资产安全运营策略,对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具有必要性,能够提升电力企业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能力,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稳定。

网络安全攻防态势与电力企业资产安全挑战
1.网络攻击趋势与典型攻击链路分析
当前网络攻击手段不断演进,从单点渗透发展到供应链攻击,从已知漏洞利用转向0day漏洞滥用,从数据窃取升级到业务中断。针对电力行业的攻击具有目标明确的特点,如聚焦调度系统、配电终端等;攻击链路隐蔽,表现为长期潜伏、分层突破。典型攻击链路通常包括信息收集、漏洞利用、权限提升、横向移动、数据窃取或业务破坏等阶段,攻击者通过逐步渗透,实现对电力企业网络资产的攻击。
2.网络防御体系的现状与局限性
传统防御模式以被动防御为主,存在诸多短板,如资产“家底不清”导致防御盲区,攻防信息不对称使得防御处于被动地位。电力企业防御还存在特殊痛点,资产跨物理域,涉及生产大区、管理大区;新旧系统并存,安全防护难度大;业务与安全协同不足,影响安全防护效果和业务正常开展。
3.攻防视角下电力企业资产安全的核心挑战
一是资产动态性与攻击面泛化问题突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办公扩大了资产边界,传统资产台账难以覆盖所有资产。二是攻防对抗的时效性差距明显,攻击响应速度远超防御调整速度,如勒索攻击从入侵到加密仅需数小时。三是资产价值与防护资源存在错配,核心资产与非核心资产防护优先级不明确,导致资源浪费或防护不足,如SCADA系统等核心资产可能得不到充分保护。
基于攻防视角的电力企业资产安全运营策略
1.动态化资产识别与测绘策略,构建攻防对抗的基础账本
全维度资产发现机制需要跨域资产联动识别,采用适配电力生产大区隔离环境的特殊扫描技术,实现IT/OT/IoT资产统一扫描;同时进行隐性资产挖掘,通过流量分析识别未登记设备,通过账号行为分析发现影子资产。攻击面可视化测绘要基于攻击者视角绘制资产攻击路径图,如从办公网到调度网的潜在突破点,并建立资产与业务关联性图谱,明确资产对电力业务的影响权重,如变电站终端与供电稳定性的关联。资产动态标签与生命周期管理需设计包含脆弱性标签、暴露面标签、业务重要性标签的体系,并对资产从入网到下线进行全流程安全管控,如新设备入网前的基线检测、老旧设备下线前的数据清理。
2.基于攻击面收敛的资产防御策略,降低被攻击可能性
漏洞与弱口令闭环管理需要建立攻防联动的漏洞处置机制,结合威胁情报优先修复被黑客利用的漏洞,如近期在野利用的CVE漏洞;针对电力OT资产,采用非侵入式漏洞扫描、基于业务窗口的补丁管理,避免影响生产。资产安全配置基线动态优化要基于攻击案例调整基线,如针对“永恒之蓝”漏洞强化SMB服务配置,针对暴力破解限制远程登录次数;制定差异化基线标准,区分生产控制区资产与管理区资产的配置基线。最小权限与动态访问控制要求基于“业务必需”原则收缩账号权限,如运维人员仅能访问授权设备;将零信任应用于资产访问,采用多因素认证、基于实时风险的动态权限调整,如异常IP登录时临时冻结权限。
3.基于威胁情报驱动的资产安全监测与响应策略,提升攻防对抗的响应速度
构建资产级安全监测体系,需建立SCADA系统、调度服务器等核心资产的正常行为模型,如流量特征、登录规律等重点资产行为基线;通过资产日志关联分析攻击阶段,进行攻击链关联分析,如扫描、入侵、横向移动、数据窃取等阶段的关联。威胁情报与资产的精准关联要求订阅聚焦电力行业定向攻击团伙IOC的情报,并进行适配,当资产与威胁情报匹配时,如某服务器连接恶意IP,触发分级告警。攻防场景化应急响应需要预设资产攻击场景处置流程,如“勒索病毒感染核心数据库”、“OT设备被植入恶意固件”的预案,并实现自动化响应联动,针对高危资产攻击,如变电站终端异常外联,通过SOAR自动阻断连接并通知运维人员。
4.面向攻防对抗的资产安全运营组织与流程优化策略,保障策略落地的有效性
跨部门协同运营机制要求成立融合安全、运维、业务部门人员的资产安全运营小组,明确攻击分析岗、资产管控岗、应急处置岗等攻防职责;建立“攻防演练-策略优化”闭环,定期开展资产定向攻击演练,如模拟对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渗透,并复盘优化运营策略。资产安全运营考核与度量需设计攻防视角下的KPI,如资产发现覆盖率、高危漏洞修复时效、攻击链阻断成功率、核心资产攻击面收敛率;通过仪表盘实现运营效果可视化,展示“当前受威胁资产数量”、“近30天攻击事件处置率”等资产安全状态。
结语
攻防视角下电力企业资产安全运营的核心策略包括动态识别、攻击面收敛、情报驱动、协同运营。资产安全运营需从“被动合规”转向“实战对抗”,并与电力业务深度融合,才能有效保障电力企业网络资产安全,维护电力系统稳定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