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AI:量子计算远未成熟,人工智能已“饥渴难耐”
最近几年,在科技圈,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一直是两大炒作热点。无数人宣称它们将改变世界,但实际成果却难以令人满意,尤其是在量子计算领域。
受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曾经沉寂的量子计算可能会迎来新的高光时刻。更有趣的是,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正在走向融合。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存在一些痛点,量子人工智能或许会成为最理想的解决方案。
有了人工智能,人类可以建造更强大的量子计算机;借助优化算法实时纠错,量子机器或许会离现实更近一步。在复杂的人工智能任务中,量子处理器具备天然优势,例如为人工智能模型生成合成数据。
量子计算仍处于早期实验阶段
许多人将量子计算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代(2023–2032年):实验阶段
目前的量子计算处于第一代实验阶段,谷歌、IBM和AWS是这一领域的领头羊。例如,谷歌开发的Willow芯片完成一项任务只需5分钟,而经典计算机则需要10的24次方年。但谷歌所说的突破仍停留在概念层面,尚未证明其商业价值。
——第二代(2030–2038年):实用阶段
进入第二阶段,量子计算机将变得实用并具备商业可行性。届时,量子系统能够解决优化和模拟问题,工具更加易用,技术广泛落地。
——第三代(2035–2045年):成熟阶段
此时量子计算走向成熟,拥有完善的生态系统,并融入企业流程。
尽管潜力巨大,但目前外界对量子人工智能仍存疑虑,主要因为宣传炒作过多,实际应用寥寥无几。量子人工智能还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硬件不稳定、需要专用算法等。尽管大家普遍认为,随着纠错技术的进步和量子比特稳定性的提升,其可靠性将增强,但目前的进展仍缺乏说服力。
IBM Quantum System Two和谷歌量子系统是行业代表,虽已研发多年,但仍无法运行大型AI模型。正因如此,多数专家才断言:“人类距离完全实现量子人工智能还需要多年时间。”
LDG科技咨询公司总裁劳伦斯・加斯曼去年曾表示:“量子人工智能仍处于起步阶段,对许多机构而言,现在谈论量子计算人工智能为时过早,甚至没有必要。”
不过,科技巨头已开始布局,量子AI计算或许会加速发展。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头羊,英伟达最近突然进入量子计算领域。Craig Hallum分析师理查德・香农(Richard Shannon)表示:“他们此前一直没有涉足,这一点让我有些意外。”
对于量子计算,英伟达CEO黄仁勋的态度也一直在变化。今年1月,他称实用型量子计算机还需15至20年才能实现;到了3月,他收回这一观点;6月,他又表示量子计算的拐点已经到来,未来几年有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就目前而言,量子计算对英伟达的AI客户帮助有限。PsiQuantum首席科学家皮特・沙德博尔特(Pete Shadbolt)指出:“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在某种程度上截然相反。AI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能从海量数据中学习规律;而量子计算机讨厌数据,偏爱精准。”
支持者认为,量子计算有望开启全新计算范式。GPU能够通过并行计算解决大量简单问题,量子计算不同,它可以解决少量复杂但有价值的问题,二者并不冲突。
谷歌量子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员黄新元(Hsin-Yuan Huang)认为,对于量子力学系统的模拟问题,经典计算机无法应对。量子力学描述的是物理基础理论,这些问题不是靠堆叠GPU就能解决的。
如果有一天量子计算机投入运行,英伟达将占据核心位置。没有大量经典计算的支持,量子计算机无法运行,例如,控制量子计算机、纠错以及分析结果都依赖于经典计算机。
量子计算与AI结合的前景展望
英伟达已与谷歌量子计算AI(Google Quantum AI)展开合作,模拟量子处理器的物理原理,旨在理解并减少“噪音”。所谓“噪音”,指的是困扰量子硬件、限制计算运行时长的误差。例如,原本需要一周完成的模拟,现在仅需几分钟即可完成。
训练大型AI模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算力,因此科技企业争相建设数据中心。如果部署量子计算机,模型的学习进化速度将会更快。传统训练需要数周甚至数月,而量子计算机可能只要几天就能完成。
在模式识别领域,无论是图像还是文字,量子计算机可以同时分析多种可能性,从而提高准确率和识别速度。
此外,当前生成式AI工具输出的内容仍然不够细腻和真实。量子人工智能可以让模型处理更多数据,增强真实感,使细节更加丰富。
如果量子计算机真能与人工智能完美融合,互为助力,将有望帮助人类解决许多难题,例如欺诈检测、数据合成、材料研究、药物研发、碳捕获等。这些难题若用经典计算解决,不仅耗时漫长,甚至可能难以真正突破。
安永(EY)全球首席创新官乔・德帕(Joe Depa)指出,人工智能对电力的需求极为庞大,未来如果量子增强算法成熟,有望大幅降低训练能耗,不过目前这种设想仍停留在推测阶段。
从基础设施的角度看,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存在本质差异。人工智能可以依托现有云架构实现规模化部署,而量子计算需要极端低温环境和专用设施。IBM已尝试将量子处理器整合到超算设施中,也就是将经典计算与量子计算融合,但类似项目仍处于试点阶段。企业不愿投资量子基础设施,因为应用尚未得到验证;如果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应用又无法验证——这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存在“黑箱”问题,其得出结论的过程人类难以理解。量子计算同样存在“黑箱”问题,且更为严重。量子态在测量过程中本质上是无法被完全知晓的,这并非技术限制,而是量子力学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如果将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结合,得出结论的过程可能会变得更加不可知。
总之,当前量子AI计算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理论潜力巨大但现实应用有限,技术瓶颈与基础设施仍是主要挑战。(小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