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广州建成全市政务领域统一AI底座

国脉互联电子政务智库
今年7月启动建设广州市政务领域统一人工智能大模型平台并出台配套管理规范,成为全国首个将《指引》统筹集约部署要求转化为实体运作的城市,以“算力-模型-安全-应用-数据”集于一体的生态底座,树立起政务大模型集约化部署的地方样板。

近日,中央网信办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明确提出“统筹集约开展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的要求,为各地各部门开展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建设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

广州市在2024年便统筹谋划建设政务领域大模型统一底座,确定“统一底座、共用复用、市区一体”的实施路径。今年7月启动建设广州市政务领域统一人工智能大模型平台并出台配套管理规范,成为全国首个将《指引》统筹集约部署要求转化为实体运作的城市,以“算力-模型-安全-应用-数据”集于一体的生态底座,树立起政务大模型集约化部署的地方样板。

集约部署:一个底座撑起全市政务领域AI应用

过去每个部门搞AI应用,都要单独申请算力、搭建系统,花钱多还容易重复。如今,这一局面被全市统一的政务大模型基础支撑底座改变。通过统一算力、存储、网络、计算、安全等底层能力,形成要素资源“一本账”,为全市提供共用复用的大模型开发、评测、调优一体化集成能力,以及高性能、低成本、易扩展的智能基础支撑。

平台整合了政务外网国产智能算力,将DeepSeek R1/V3、盘古、通义等主流大模型“打包”纳入统一调度,市各部门无需再针对单个场景单独申请算力,初步化解了以往“一场景一卡”情形下导致的资源闲置问题,用较低的成本支撑更多的应用。各区可依托统一支撑底座开展政务大模型相关测试开发工作。

“我们把政务数据拆成一个个‘最小可复用单元’,设计‘即插即用’的API接口,对外统一提供原子能力。”广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统一评测基线’确保精度,实现一处升级、全局受益的效果。”

制度先行,广州已编制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运行管理规范以及大模型应用服务使用指引等文件,从制度层面规范统筹集约、统管复用、强化数据治理以及扎实安全管理等工作机制。

统筹复用:一套“政务智能体”培育AI“优等生”

为充分利用算力和模型资源,广州创新打造“智能体超市”,将各区、各委办局的优秀案例进行共享,形成“市级统筹、部门创新、全市共享”的局面,避免重复开发,缩短上线周期。经过验证成熟的AI应用,其他部门就能“按需取用”,实现“一地建设、全市复用”,增强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一体化集成能力,全面赋能各委办局业务创新。

据悉,平台已支撑数字政府运行智能分析(GI)、十五运MOC指挥、12345热线工单分派、公文写作助手、政务服务“慧办小精灵”等10余个智能体。在共建共享机制下,部门可直接复用已有的智能体,让好技术、好经验真正流动起来,惠及更多企业和市民。

“通过集约建设、集中调用,广州政务领域AI应用建设门槛降低,开发周期压缩2倍,极大激发了部门应用创新需求。据统计,今年各部门AI大模型应用需求从去年的70项大幅提升至200多项,政务外网大模型公共API接口年内调用次数超670万次。”谈及平台建设成效,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筑牢根基:高质量政务语料库让AI助手更“靠谱”

《指引》明确了人工智能大模型“辅助型”定位,因此,模型是否“好用”更依赖于高质量数据集的供给。

为支撑政务大模型优化训练,在广州市政务信息共享平台121亿条海量数据基础上,平台构建了“人工智能+政务”高质量语料集合,并提供统一的大模型数据治理工具,为政务大模型筑牢“数据根基”。语料库覆盖经济指标、政策引导、热线咨询、公文办理、社会治理等全政务领域数据,通过统一的数据治理工具,完成脱敏、清洗、标注、提质等全流程处理,为后续模型微调、提示优化以及知识增强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有助于各单位推进政务数据的梳理与清洗工作,加速构建契合业务模式的高质量数据集与语料库。

广州市政务领域统一人工智能大模型平台以“用”为核心推动应用落地,确保实效。为提升法治建设智能化水平,平台探索建设了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诉讼复议业务人工大模型应用,提供案情分析、历史案例检索、法律适用推荐、文书生成、文书审查、智能问答等智能辅助。负责该应用开发的工作人员介绍:“规划和自然领域业务覆盖面广,诉讼复议业务量较大,该应用开放以来,月度AI功能调用次数约16000次,很好地辅助了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查询和文书办理工作。”该模型相关业务法律法规入库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典型案例入库覆盖率95%以上,平均检索效率预计提升60%,智能助手辅助案件办理率达51.16%。

政务AI跑得再快,安全始终是“底线”。广州遵循《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构建起“技术+机制+监管”的立体安全防护网,开展大模型电子围栏试点,为模型训练、部署加装“保密护栏”,并实行严格的权限分级管理。通过落实网络隔离、闭环管理、风险预警、安全监管等防护机制,全力保障政务领域大模型应用数据安全、运行稳定有序、结果输出真实可靠,持续释放创新应用活力。

专家解读

政务AI基座起,千模百态生态开,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广州样本”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表示,数字时代,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智能交互、决策辅助、智能建模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对于赋能政府治理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两部门发布《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整体谋划了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的方法和路径,强调统筹集约、高效复用、安全可靠。

广州有一流的数字政府建设软硬件基础,超前落地政务领域大模型集约化部署,建设统一的政务大模型基础支撑平台,形成了既具有复制推广价值,又有广州特色的大模型管理运营模式,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广州模式”。广州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模型孤岛”,通过构建统一的AI底座,实现“一地建设、全市复用”,从根本上避免了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此举不仅保障了数据在安全可控的闭环内高效流转,更推动了业务流程的标准化与智能化升级,为迎接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奠定了坚实基础。

请扫码关注数字化经济观察网
责编:左右
参与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