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可:打造“城市数据空间”新范式 培育新质生产力
8月21日,由中国信息协会主办,中国信息协会大数据分会承办,信息化观察网、天津市大数据协会、京津产业新城高村数智创新园、国润互联信息技术研究院协办的“2025可信数据空间推进大会”在京成功召开。上海数据集团首席数据官沈可受邀出席大会,并以《打造“城市数据空间”新范式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发表演讲,深入阐述了地方数据集团在数据要素市场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为城市数据价值的全面释放提供了创新思路与解决方案。
沈可
上海数据集团首席数据官
演讲主题:打造“城市数据空间”新范式培育新质生产力
沈可指出,当前数据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而数据流通利用的范式变革,正迫切需要打破旧有桎梏、构建全新体系。从发展阶段来看,过去数据常陷入“信息孤岛”的困境——在单点封闭的网络界域中,粗放式的数据交换难以释放价值;如今,数据流通利用已进入以价值释放为核心的主动治理阶段,跨区域、跨行业的互联互通与协同创新成为趋势,构建以身份为核心的可控、可溯源、可信任的数据要素流通体系,成为必然选择。作为超大城市,上海的数据资源繁杂、应用场景多样、主体生态多元,但同时数据流通壁垒突出的问题也更为严峻,这一现状让上海数据集团更加坚定了打造科学高效数据空间体系的决心。
针对数据流通的需求与挑战,沈可介绍,上海数据集团牵头探索形成了城市可信数据空间“上海方案”,核心就是构建“统一基础设施、统一能力服务、统一流动规程”的体系。在基础设施层面,上海搭建了覆盖存储资源、通用算力、区块链专用算力、网络接入、安全设备的城市级数据基础设施,还配套了隐私计算等共性服务,为数据流通筑牢技术底座;在服务体系上,整合了公共数据开放、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区块链共性服务三大板块,同时打造企业、个人、行业三类可信数据空间,通过接入连接器实现高效互联,让不同主体的数据都能安全“流动”起来。在标准遵循方面,上海作为全国首批“可信数据空间创新试点”城市,始终坚持立足国家标准——严格遵循国家数标委发布的标准,顺利通过国家数据局组织的互联互通测试,同时也注重融通国际规则,兼容欧盟GAIA-X框架及IDSA、W3C标准,为数据跨境流通做好准备。
在核心能力打造上,沈可强调上海数据集团聚焦“安全可信”与“协同高效”两大目标。一方面,构建了资产可信登记、产品便捷发布、订单可信达成、交付可控执行、身份可信接入五大能力,确保数据从登记到使用的全流程可管可控;另一方面,全“区块链”加持是突出特色——通过链上确权实现信任传递,依靠智能合约完成合约化交付,借助链上存证保障权益分配,还支持直接用链、复用已有链、新建联盟链三种灵活部署模式,降低企业上链门槛。此外,还建立了多维度、细粒度的策略控制体系,从操作、用量、用法、区域、对象、时间六个维度精准管控数据使用,让数据流通既“高效”又“安全”。
在实践模式上,沈可介绍上海数据集团探索出三种数据流通模式:点对点便捷流通满足企业间快速数据交互需求,集中开发汇聚融合实现多源数据价值增值,联合建模则能在保障数据隐私的前提下实现安全利用,真正做到数据“可发现、可访问、可互操作、可重用”。这些探索已在多个领域落地见效,在科技金融领域,通过“城市-企业”跨空间互联,实现了公共数据与银行数据、企业数据的安全融合,构建全链路溯源体系,降低合规成本;在中药产业,搭建的可信数据空间实现了中药饮片从生产、代煎到配送的全流程溯源,不仅让老百姓用药更透明,还帮助种植户降低保险成本、企业缩短融资周期;在医疗科研、农业生产等领域,多源数据整合、IoT数据互通也为真实世界研究、精准农业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演讲最后,沈可对发言内容做了总结。沈可表示,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城市级可信数据空间,核心目标是解决超大型城市数据流通与利用中的各类关键问题。我们认为,依托基于区块链的真实可信技术,并明确数据流通的三种核心方式,能够有效打破数据流通壁垒,充分释放数据在流转过程中的价值与活力。
(以上内容根据2025可信数据空间推进大会嘉宾发言整理而成,未经嘉宾本人审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