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罡: 数联网和数据空间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

信息化观察网
他指出,当前我们正处在数字经济新时代,数联网与数据空间正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与1993年美国NII国家信息技术设施计划相比,虽然时隔30年,但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逻辑一脉相承。

8月21日,由中国信息协会主办,中国信息协会大数据分会承办,信息化观察网、天津市大数据协会、京津产业新城高村数智创新园、国润互联信息技术研究院协办的“2025可信数据空间推进大会”成功召开。北京大学教授、数据空间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黄罡受邀出席并以《数联网和数据空间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为题作主旨报告,深入阐释了经过近20年发展从数联网演进而来的数据空间,正成为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

黄罡

北京大学教授

数据空间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演讲主题:数联网和数据空间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

黄罡首先阐述了数联网与数据空间的战略定位。他指出,当前我们正处在数字经济新时代,数联网与数据空间正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与1993年美国NII国家信息技术设施计划相比,虽然时隔30年,但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逻辑一脉相承。不同的是,当前面临的是人机物三元融合的新型环境。大模型的出现也使得数据交互的主体正从"人"转向“模型与智能体”,数据形态也从人可理解的信息转变为机器可识别的数据包。在这一背景下,中美欧都在积极布局数据基础设施及其根协议体系,争夺未来数字经济的主导权。

黄罡指出,这一转变的核心原因在于新能力解决了新问题,催生了新价值,从而推动新产业的形成。大数据与大模型技术使人类具备了解决复杂社会经济问题的新手段。例如早在2014年,《Science》就提出物流系统现实世界必须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否则局部问题可能引发全局瘫痪。正因为能够应对传统手段无法处理的系统性问题,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全新经济生态正在形成,数联网与数据空间正是这一变革的基础支撑。

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数据供给瓶颈。互联网上公开数据不到全部数据的4%,其余96%属于机构或个人掌握的私域数据,若不能合规高效地盘活这些数据,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将受到限制。而从OpenAI提出的“AGI五级框架”来看,从第二级开始就高度依赖私域数据。数据空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其本质是以模型为核心、以可信机制为保障的数据流通与利用环境,与完全开放的万维网形成明显区别。

在实践层面,我国已开展多项重大研发计划和支持试点,推动实现数据互联互通。黄罡透露,目前已有项目成功实现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的数据流通,以及药监局486家医院的全面打通。实践证明,技术已不是主要瓶颈,真正的挑战在于建立信任机制和共识规则。不同机构往往根据自身需求组建特定场景下的可信数据空间,而数联网正是联通这些空间的基础网络。

最后黄罡总结指出,数据空间本质上是按需组建的数据协作环境,而数联网则是支撑空间互联的网络算力基础设施。目前,相关部委正指导推进科学数据体系的数联网统一化建设,在尊重各行业自主构建数据空间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算法与算力的全局联通,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黄罡主任的演讲清晰勾勒出数联网与数据空间作为数字经济发展新基础设施的战略意义与发展路径,为行业下一步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以上内容根据2025可信数据空间推进大会嘉宾发言整理而成,未经嘉宾本人审阅。)

请扫码关注数字化经济观察网
责编:左右
参与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