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紧人工智能发展“安全带”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智能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汽车,从医疗诊断到艺术创作,人工智能技术已渗透至千行百业,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伴生了一些风险,如不加以重视可能会危害国家安全。如何在推动技术创新同时系紧“安全带”,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人工智能发展进入“快车道”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科技实力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人工智能发展程度也成为了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在顶层设计、技术突破和产业应用的多重驱动下,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成就斐然。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2014年至2023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过3.8万件,居世界第一。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突破,尤其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技术创新和低成本策略,打破了西方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垄断。同时,人工智能创造了大量商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模式,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有力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筑牢人工智能发展“防护栏”
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工具的颠覆性创新,往往能增进人类福祉,同时也会带来风险和挑战,人工智能也不例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带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也带来前所未遇风险挑战。”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也可能带来改变就业结构、冲击法律与社会伦理、侵犯个人隐私、挑战国际关系准则等问题,对国家乃至全球治理带来新挑战。
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上从未缺位,一直致力于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今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人工智能监管体制机制,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近年来,我国出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发布《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推动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发展行业倡议》等,持续在法治轨道上加强人工智能治理,构建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治理框架,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等方面扎牢了防护栏,促进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
绘就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新蓝图”
人工智能治理攸关人类命运,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加强人工智能治理,推动人工智能朝着科技向善的方向发展。
2023年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如何加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凝聚国际社会共识、推进全球共享共治发挥了积极作用。2024年,第78届联合国大会以协商一致方式通过了中方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143个联合国会员国参加联署。这是全球首个聚焦人工智能能力建设的共识性文件。此外,中国主动搭建全球人工智能合作平台,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积极致力于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以开放姿态开展人工智能国际交流合作,努力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绘就“新蓝图”。
国家安全机关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法维护人工智能领域安全,坚决防范化解对我人工智能领域渗透窃密风险,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数字赋能,不断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