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AI,终于对搜索下手了

钛媒体APP 李程程
当AI大模型落地至应用,各大小公司关于颠覆搜索,重构信息获取方式的野心也呼之欲出。用户像是失去了对传统搜索的“关键词堆砌与广告链接”模式的偏好。在新技术带来的新游戏规则下,各大新产品都在争夺用户入口和信息服务的主导权。

全球搜索巨头已经打响了一场关于AI搜索的高规格竞赛。

Google率先发力,今年5月,其标志性的“Meet AI Mode”功能正式在2025年度Google I/O开发者大会亮相,标志着其酝酿AI搜索战略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该模式不再只是简单的关键词匹配,而是将强大的对话式AI能力深度嵌入搜索主流程。

几乎同步时间,百度也宣布了十年来最大规模的搜索改版,力度空前。新版百度搜索最直观的变化是扩大了搜索框,这不仅是为了容纳更长的自然语言输入,也意味着搜索交互方式的转变——从关键词到意图表达。

虽然公司战略思路存在一定差异,但这两大巨头交付出的产品,都清晰地指向了一个方向——AI不再只是搜索的附加功能,而是成为驱动下一代搜索体验的核心引擎。通过嵌入自然语言对话能力,以及开放生态,搜索正从信息检索工具,进化为理解用户意图、提供直接答案甚至协助完成任务的智能助手。

AI时代,大小玩家重启搜索大战

当AI大模型落地至应用,各大小公司关于颠覆搜索,重构信息获取方式的野心也呼之欲出。

用户像是失去了对传统搜索的“关键词堆砌与广告链接”模式的偏好。在新技术带来的新游戏规则下,各大新产品都在争夺用户入口和信息服务的主导权。

然而,热热闹闹近三年,无数公司涌入这条赛道试图颠覆既有巨头时,一个略显尴尬的现实出现了:真正被广泛用户接受、具备清晰可持续市场模式、并能全面取代或深度重构传统搜索的“AI搜索”产品,还没有真正跑通。

Chatbot类产品曾被寄予颠覆搜索的最大期望。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能够进行多轮对话、综合信息、创作内容。用户不再需要输入关键词、筛选链接、拼凑信息,只需要像日常与人类交流那样提问,就能获得相对完整和连贯的内容。

然而,时效性与动态性缺失,信息溯源与可信度挑战,以及产品内容与商业模式矛盾,使得ChatBot更像是一个强大的信息助手,或者内容生成器,而还不足以替代搜索需求。

Perplexity类产品,提供了一种相对简洁和优雅的解决方案,也是一种更接近传统搜索的AI路径。用户输入问题,Perplexity利用AI能力实时搜索网络,生成一个简洁、带引用来源的摘要答案,产品界面依旧提供相关网页链接。

这种模式巧妙融合了AI的整合能力与搜索的可信度、时效性基础,用户体验流畅优雅,迅速获得了高端用户和专业人士的青睐。

但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对传统搜索结果的AI摘要增强,并未完全脱离搜索引擎依赖的底层网页索引和链接结构。其核心模式“AI摘要+引用”在技术上,并非难以逾越,巨头只要在流量、数据、工程能力优势一旦发力,这类产品的生存空间可能被快速挤压。

就在新锐们高歌猛进的时候,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谷歌和百度,似乎并没有着急动手。

百度采取了一种渐进式变革。AI浪潮的前两年,百度在逐步用AI改造搜索,AI生成的搜索结果,从起初的10%左右逐步涨到35%,这意味着超过三分之一的用户查询,已经触达的是AI生成的整合答案,而非仅仅呈现链接列表。

但这显然不算一场巨大变革。超过三分之一的AI生成的内容,大部分是作为传统蓝色链接的补充或置顶的增强出现,而做不到完全取代,用户仍然有清晰、明确的路径去查看原始网页。

背后是考虑到,在用户体验上,依赖AI生成结果会引发幻觉和结果时效性问题。更为关键的是,搜索引擎连接着海量的内容创作者、网站主和服务商,激进式变革会破坏整个生态利益。

而Google的处境更为微妙。作为全球搜索绝对霸主,它拥有最强大的AI能力,但也背负着巨大的“创新者窘境”包袱。谷歌曾在2023年高调推出SGE,其形态与Perplexity和百度的AI摘要非常相似,但没有大规模铺开或显著迭代的动作。

牵一发而动全身——精准描述了百度和谷歌的处境。什么形式的搜索结果是符合AI时代需要的?怎么解决模型幻觉的问题?还有哪些功能应该融入搜索?如何在搜索上构建AI时代的生态?这是新锐们冲锋时,谷歌和百度需要思考的问题。

全栈AI的新搜索:越简单、越丰富

时间来到2025年,大模型能力的突飞猛进、AI话题热度回升、Agent生态成为共识,AI迎来了一个“大年”,这也预示了作为AI应用的核心,搜索必然会出现的大变化。

在5月的2025年度Google I/O开发者大会上,Google给出了AI时代的答案——AI Mode,是这家公司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Google决心基于Gemini2.5的AI搜索引擎,全面替换传统搜索框界面。

新上线的AI Mode支持文本、语音或图像输入复杂查询,由Gemini2.5生成多段式答案,而非传统网页链接列表。而Gemini2.5 Pro模型支持100万token的上下文窗口,具备深度思考模式和多模态能力。

AI Mode彻底重构了搜索引擎的逻辑,主打多模态交互,深度推理能力和任务执行自动化,Google尝试通过Project Astra(多模态AI系统)、Gemini Deep Research(快速生成深度研究报告)和Project Mariner(让AI代替用户与网站交互)等核心项目,推动搜索向AI智能助手转型。

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实验产品,而是被置于传统搜索框旁的核心位置,这也意味着,在Google的认知中,搜索的本质正在从“寻找答案”,升级为“理解问题”与“解决问题”,AI对话能力,不再是一种附加功能,而是未来搜索引擎的基石。

百度同步宣布的搜索革新同样声势浩大。C端用户能够感知到的最直观的变化是,搜索框物理尺寸的显著扩大,而这绝非简单的UI调整,而是象征搜索入口从关键词输入转向更自由、更丰富的交互起点。

这展示的是其对搜索引擎的新思考:从工具化到内容化,从信息获取到任务完成,以及,AI生态开放赋能,国内最大、打造真正可用的MCP服务。

具体而言,在输入端,智能框“变大”,满足超长文本搜索、文件搜索、AI工具调用、更丰富的搜索需求,而输出端的重构体现在,“百看”重构搜索全流程体验,结构化与富媒体的融合,嵌入服务工具、智能体、真人服务。

与此同时,利用AI智能助手、妙笔智能创作、图生视频模型,实现了AI搜索的代际升级,从高效信息检索到复杂任务交付。

百度搜索这次最大改版的另一个核心关键词是“MCP”。

MCP(Multi-Content Provider)战略旨在将海量的第三方内容、服务、工具乃至小程序深度整合进搜索的AI框架。目前,百度搜索的MCP服务已收录超1.8万优质MCP,全国第一,覆盖了生活、金融、电商等多个场景。

百度MCP战略的本质,是以AI为调度中心,将第三方服务转化为可插拔的搜索插件,AI新搜索连接的是具备“感知——决策——执行”能力的智能体(Agent)。

举个简单的例子,基于MCP体系,用户在百度上搜索“周末北京周边游”,AI不仅能生成一个直观的且丰富的旅游攻略,还能够直接调用在线票务网站上的实时票务情况,旅游网站的精选游记,以及,社交平台上最新最热的打卡点信息,甚至,它还能联动导航APP规划现实可行的路线。

传统搜索连接的是静态网页,而百度搜索正从信息索引平台,蜕变为一个以AI为智能中枢的超级应用聚合生态。

一场喧嚣、蛰伏与未竟的革命

AI驱动的新搜索正在带来根本性的变革。SEO规则改写,内容创作革新,营销逻辑颠覆,服务入口重构,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而将搜索框变“大”,上线新业务(AI相机),为新技术理念(MCP服务等)站台,百度搜索的生态变丰富之后,出发点却很简单,只不过是为了让人类与机器可以更好地用自然语言来对话。

这就像是隔空致敬了1950年艾伦·图灵(Alan M.Turing)发表的那篇著名的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提出那个著名的论断: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通过电传设备)而不能被辨别出其机器身份,那么称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对话机器人、摘要增强、知识图谱重构……所有当前关于重构人机智能交互的新模式,均未跑通“用户体验——商业变现——生态兼容”的良性循环。

谷歌和百度在两个月内相继变革,标志着搜索革命正从狂飙突进转向静水深流。

上一代搜索大战时代的结果告诉我们的是,搜索本质上是科技巨头之间关于技术、数据、生态和用户体验的全面竞争。搜索引擎的这场AI革命,最终考验的,或许不是技术的极限,而最终胜出的会是那些能深度结合AI能力与场景优势,真正解决用户痛点,重塑未来人类获取信息、连接服务、理解世界的方式的公司。

请扫码关注数字化经济观察网
责编:左右
参与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