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研究揭示:ChatGPT等AI工具对认知能力存在侵蚀效应

极客网
当ChatGPT等AI工具成为千万用户的"数字拐杖"时,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最新研究敲响了警钟,称这种便利性正在付出认知能力退化的代价。

当ChatGPT等AI工具成为千万用户的"数字拐杖"时,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最新研究敲响了警钟,称这种便利性正在付出认知能力退化的代价。

该研究通过神经科学实验证实,长期依赖AI聊天机器人会显著削弱人类的批判性思维、记忆保留和深度思考能力。

MIT媒体实验室开展对比测试试验

MIT媒体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将120名参与者随机分为三组:ChatGPT辅助组、搜索引擎组和无工具组,要求完成同一主题的分析性写作任务。

研究人员通过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设备实时监测大脑前额叶皮层的血氧变化,以此评估认知参与度;同时通过事后记忆测试和论文质量双盲评审,量化不同工具依赖对思维过程的影响。

实验数据显示,ChatGPT组的平均神经激活强度比无工具组低47%,尤其是在负责逻辑推理的背外侧前额叶区域。该组参与者在完成写作后,对文中引用观点的正确回忆率仅为32%,显著低于无工具组的68%。

更值得警惕的是后续追踪实验,当要求ChatGPT组脱离工具重写论文时,其内容深度和论点连贯性较首次表现下降53%,暴露出"认知肌肉萎缩"的迹象。

研究提出"认知债务"概念解释这一现象。当用户持续将信息检索、逻辑组织等认知任务外包给AI时,大脑相应神经网络的使用频率降低,如同久不锻炼的肌肉逐渐萎缩。

MIT脑科学教授丽贝卡・萨克斯指出,"ChatGPT提供的即时答案抑制了“提问-探索-验证”的完整思维链条,这种'捷径依赖'正在重塑大脑的信息处理模式。"

"即时效率交换长期认知韧性"

这一发现与教育领域的观察形成呼应。哈佛大学教育学院2024年调查显示,使用AI完成作业的学生中,72%无法在脱离工具后正确解释核心概念。而职场场景中,依赖AI生成报告的从业者,其数据解读能力较传统工作者下降38%。

认知科学家安吉拉・达克沃斯评论:"我们正在用即时效率交换长期认知韧性,这种trade-off的真正代价可能需要十年后才能完全显现。"

研究并非否定AI工具的价值,而是呼吁建立更理性的使用范式。萨克斯教授建议采用"50-50法则":先用AI获取信息框架,再以人工思考填充论证细节;设置"无工具时段"进行深度思维训练。

正如书写工具的普及曾引发类似争议,人类与AI的关系或许需要在工具便利与认知锻炼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综上,当ChatGPT的对话框成为数百万大脑的"延伸记忆"时,这项研究提醒我们:技术进化的终极考验,或许在于人类能否在拥抱效率的同时,守住思维的主体性。毕竟,真正的智能从来不是答案的速得,而是提问的深度与思考的厚度。

请扫码关注数字化经济观察网
责编:左右
参与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