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产收入上缴国库,会成为常态吗?
正如蒸汽机解放了体力劳动,数据要素的资本化正在解放人类的认知能力。
近日,河北承德市与福州某医院的两笔看似微小的国库收入,悄然掀开了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帷幕。
前者以5.22万元政务信用数据收益完成河北省首单数据资产入账,后者通过医疗影像数据交易实现近万元国库收入。
数据交易网分析团队认为,这些探索不仅标志着数据从“资源”到“资本”的质变,更预示着一种新型生产关系正在中国大地上萌芽生长。这场静默的变革,正在重构政府、企业与公众的价值连接方式,并为未来经济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财政体系与数字经济的深层耦合
传统财政收入长期依赖土地、税收等有形要素,而数据资产收益的国库上缴,首次将虚拟生产要素纳入国家财政循环系统。
承德市以政务信用数据为突破口,通过“融资信用服务”场景将企业信用评估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价值,本质上是在数字经济与公共财政之间架设桥梁。这种模式的突破性在于,它既盘活了政府沉睡的数据资源,又将数据要素的价值创造纳入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福州医疗数据的市场化交易则更具启示意义,公立医院产生的影像数据通过合规流通转化为国库收入,既体现了公共数据的普惠属性,也为事业单位参与数据要素市场提供了范本。
两地的实践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数据正在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生产要素”,真正在财政收入上产生量化价值。
与土地要素的物理性消耗不同,数据具有越用越丰富的特性。
承德信用数据在服务金融机构风控时,并不会因使用频次增加而贬值,反而可能因算法迭代产生更高价值。这种独特的边际成本递减规律,使数据资产有望成为财政增收的“永续引擎”。据相关机构测算,我国公共数据资源规模已超1000亿条,若其中10%实现资产化流通,每年可创造千亿级财政收入增量。这种新型财政路径的确立,或将改变地方政府对传统土地财政的依赖格局。
制度创新与技术驱动的双轮效应
数据要素市场化绝非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一场涉及产权界定、流通规则、分配机制的系统性改革。
承德与福州的试点中,制度设计与技术突破形成了共振效应。前者通过“双轨登记制”在预算系统中同步登记数据资产信息卡,以1元名义价值确认资产属性,解决了数据确权的制度性难题;后者依托“可信数据空间”技术,实现医疗数据“可用不可见”,在保障隐私安全的前提下释放数据价值。这种“制度锚定技术,技术赋能制度”的模式,为数据要素流通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在具体操作层面,两地的探索破解了三大核心命题。
首先是确权机制的突破。承德采用“领域—场景—主体”三级授权体系,明确数据使用边界;福州则通过数据主权声明与技术控制相结合,确保医院对原始数据的掌控权。其次是定价模型的创新。信用数据按应用场景核算收益,医疗数据则根据AI训练需求动态定价,这种差异化策略既反映了数据价值的多维性,也为市场定价提供了参照系。最后是流通安全的保障。动态脱敏、区块链存证、分级审批等技术与管理手段的叠加,构建起数据流通的“安全走廊”。例如承德规定10万元以上交易需双审复核,这些设计有效平衡了效率与安全。
从试点盆景到生态雨林的发展进路
当前的数据资产交易仍处于“盆景式”试点阶段,但其展现的发展轨迹已清晰可见。
承德规划的12类信用数据产品与福州2000亿条医疗数据储备,预示着数据交易的规模化扩张趋势。
数据交易网分析团队认为,参考土地要素市场化历程,数据资产发展或将经历三个阶段:2025-2027年的确权期,重点完成公共数据资产登记入表;2028-2030年的流通期,形成跨行业数据交易网络;2031年后的资本化期,出现数据证券化产品并与金融市场深度耦合。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将持续驱动模式进化,联邦学习技术可使医疗机构共享数据价值而非原始数据,智能合约能实现数据使用权限的自动化管理,而动态评估体系将纳入数据稀缺性、社会效益等多元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数据资产化路径呈现出鲜明的本土特色。与欧美私营机构主导的模式不同,我国选择以公共数据先行突破,既避免了商业公司的数据垄断,又通过政府主导确保了国家安全。前期的尝试都体现了“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探索,既不同于美国医疗数据被商业公司掌控的现状,也区别于欧盟严格的数据本地化限制,为全球数据治理提供了“第三条道路”。
理性审视发展中的多维挑战
在数据资产化热潮中,需警惕“唯交易论”的片面认知。
当前数据定价缺乏统一标准,部分领域已出现投机性炒作苗头。医疗数据应用中潜藏的算法歧视风险、中西部地区可能面临的“数据殖民”困境,以及数据资产泡沫化等问题,都需要制度层面的前瞻应对。承德建立的动态评估机制具有借鉴意义,其将社会效益(如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生态效益(如促进绿色信贷)纳入考核体系,避免了单纯追求经济指标的短视行为。
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伦理与公平的平衡。
当公立医院的医疗数据转化为国库收入时,如何界定患者的数据权益?政务数据产生的收益是否应反哺公共服务?这些问题触及数据要素分配的正义性内核。或许可以借鉴挪威“石油基金”模式,设立数据主权财富基金,将数据资产收益用于教育、医疗等公共领域,让全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
重构生产关系的时代启示
数据资产入国库的本质,是一场静默的生产关系革命。
政府角色从数据保管者转变为资产运营者,企业从数据索取方升级为价值共创者,公众则从被动提供者转化为权益共享者。
这种转变与18世纪土地确权催生工业革命、20世纪知识产权制度推动技术创新的历史逻辑一脉相承。承德与福州的实践揭示,当数据真正成为生产要素,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账本的数字增长,更在于推动社会资源分配方式的系统性变革。
站在历史维度观察,这场变革的影响力或许远超当下认知。
正如蒸汽机解放了体力劳动,数据要素的资本化正在解放人类的认知能力。当医疗数据加速药物研发、信用数据提升金融效率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财政收入的增加,更是社会生产力的跃迁。
这场没有机器轰鸣的产业革命,终将在时光长河中刻下属于数字文明的深刻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