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生态,没有对错,只有利弊

土人观芯 土人观芯
在8位内核时代,鼻祖8051、双重血统的AVR、牛逼的Zilog都有其特定的粉丝群,而在32位MCU,Freescale的四大架构、Microchip的PIC系列、瑞萨的自有架构,甚至是MIPS、Power内核都曾掺乎其中,大家百花齐放,各显神通。

今天看到有一篇挺有意思的文章《车厂资深工程师眼中的汽车MCU厂家》,文中比较了16家汽车控制类芯片厂商,列举了其中六家比较有特色的产品,然后对于剩下的十家厂商,作者是这么说的:

“其余的MCU厂家从我的角度来看有点无法摆脱平平无奇的评价,因为各家的方案全部都是ARM核,对标的竞品也都是NXP的S32系列。在外设接口,内核,工具链,功能,应用领域,功能安全级别,Grade等级等各方面简直一模一样,关键是连开发路线和时间节点也都高度相似。简直是相互杀的一片血海。”

其实作者列举的六家有特色的芯片厂商,其中大部分也采用了ARM架构,只不过在高端特色功能上略有不同。

MCU厂商,目前只有两种,一种是ARM核,另一种是其他,且前者占到90%以上,似乎已经到了ARM的东方不败时刻。

曾几何时,MCU的内核也是百花齐放的。

在8位内核时代,鼻祖8051、双重血统的AVR、牛逼的Zilog都有其特定的粉丝群,而在32位MCU,Freescale的四大架构、Microchip的PIC系列、瑞萨的自有架构,甚至是MIPS、Power内核都曾掺乎其中,大家百花齐放,各显神通。

ARM时代颠覆了所有的自有架构,现在32位MCU年出货量接近200亿,而这其中增长的部分绝大多数是ARM核的MCU。厂商们选择ARM的原因很简单:

基于Arm核的MCU只需要做好外围器件就可以实现性能功耗都非常出色的MCU芯片,关键的处理器内核只需要从Arm获得授权即可,这大大降低了MCU的准入门槛;另一方面,Arm核MCU可以充分享受Arm生态带来的各种优势,通过Arm多年的市场铺垫和教育培训,大量新的开发者成为Arm生态的熟练开发者,这些人能够快速上手Arm核MCU开发而不需要太多的内核熟悉过程。这就让Arm核MCU对比其他内核MCU拥有更好的上手体验,从而可以快速抢夺市场。

从2001年ARM进入中国以来,给人的印象是“中国科技公司的老朋友”:靠谱、好用、能打。国产MCU公司为了快速进入市场,大多选择ARM起步,是理智的选择。

Arm核MCU能够快速抢占市场,挤压其他MCU,这得益于Arm生态的综合优势,但物极必反,Arm核MCU最大的问题就是产品同质化明显,同内核产品之间替代性高,能够用极小的代价进行不同产品设计替换。

所有的稀缺都将以过剩终结。一旦市场趋于饱和或者Arm核生态足够庞大,那么内卷几乎成为必然的结果。

打着国产可替代旗号的MCU几乎都是Arm核的,如果不是借助Arm生态,国内可能也不会有那么多的MCU企业能够快速壮大起来,成为市场的挑战者,但同样是因为Arm生态,让国产MCU的竞争力除了低价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特色可言。

由于高端MCU领域相对困难,所以大家都挤在低端的红海市场搏杀,这时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成本控制能力,二是市场渠道能力。起步早规模大的企业占据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没有技术护城河,如果没有增量市场的话,大家只不过是把某家国产芯片,替代为另一家国产企业的芯片,这就是所谓的“替代国产”,并不能打开新的市场份额。

近来MCU市场的乱象,我判断所有国产厂商在低端型号(比如103)上都无法盈利,那么意味着所有的参与方都是输家,只有当参与者出清离场,即被兼并或破产退出市场,产业链才有可能恢复正常,但由于新进厂商竞争门槛很低,该行业可能将处于长期微利的状态。

类似的情况曾经出现在20年前电脑城的兼容PC组装机市场,以及十年前的深圳MTK山寨手机市场,低质低价,大家都想捞一票走人,市场没有赢家。

ARM在手机AP和MCU领域确实是如日中天,已经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但是某人曾说过:“历史告诉我们,再如日中天的帝国,可能也要当心那道不起眼的裂缝。”

ARM的裂缝是否存在?

作为国产初创的公司,我们整天都在讨论产品,其中最重要的议题,就是产品定义,用不用ARM?用什么IP?用什么工艺?用什么工具链?不夸张的讲,每一个选择,都是生死抉择,且没有回头路可以走。

原因在之前的文章里提过,每一次新产品流片的周期,长达半年到一年,Design-in市场推广的周期,则是一年起,流片成本按工艺节点在几百万到几亿不等。这等于扔一个骰子,要花那么多钱,要等两年盲盒打开,才知道产品对不对。

我们推出的自有MCU产品线,最终没有选择ARM(而是RISC-V),可以看成是一种赌博,不过是基于贝叶斯模型的一种合理的直觉判断。因为看似容易的路,因此走的人也会很多,互相倾轧的风险就很大,多半是一条死路。

成人的世界,没有对错,只有利弊。早先第一批进入ARM的比如STM、GD已经建立起了滩头阵地,在产品矩阵、成本、产能和渠道上有先发优势,后来的在技术上可以接近,但是天花板也被ARM给限制死了,很难有自由度发挥出产品特色,产品趋同的情况下没有增量市场的话可能连汤都喝不上了。

除此之外,ARM的隐患也很明显:

1、单向授权模式的限制,比如授权的是ARM V8就不能自己升级使用ARM V9。ARM跟随美国制裁华为,停止了后续架构对华为的授权,直接封死了华为海思的麒麟手机处理器。

2、即使没有政治风险,ARM为了商业利益,也会干扰客户。比如ARM对于高通的诉讼争端,无非是为了从手机里收更多的授权费,为此ARM还修改了授权规则,不允许客户用自主研发的IP,例如GPU、NPU和ISP等。

3、低端产品授权费很低,但是全面垄断之后ARM还会这么仁慈吗?为了上市业绩,未来是存疑的。

4、国产设计公司习惯于依赖ARM设计SoC,在内核设计能力上无法锻炼团队,自主设计能力尽失。在ARM明确禁止对中国出售尖端性能的IP后,等于就失去了IP升级的可能性。

5、苦逼内卷的芯片设计行业,为了抢一点低级附加值,都在为ARM打工,附带还养肥了一堆收过路费的IP公司,让其坐收渔利。

走独立自主的道路,看似很难,但是既然想赢就要追求大胜,有梦才有未来,想想隔壁的米哈游,有壁垒的东西,才能走得更远些。

请扫码关注数字化经济观察网
责编:高蝶
参与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200